扫码支付的风险防范
来源:河北得正律师事务所 作者: 刘凯
近年来, 以微信、支付宝支付为代表的二维码支付的付款方式逐渐普及,便捷的支付方式给交易带来消费便利的同时,法律风险日益凸显,其中,以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格式条款泛滥、二维码支付欺诈为表现形式的二维码支付微观风险和以货币调控政策失灵、交易平台规制缺失为表现形式的二维码支付宏观风险为主要的法律风险外化表现,需要我们注意防范风险。
扫码快捷支付虽然有些很多优点好处,但是毕竟是在互联网大环境之下,难免就会有一些安全隐患问题。主要风险大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二维码可视化风险。不法分子易通过手机病毒的方式截屏盗取或欺骗获取用户付款码,或四处张贴伪造商户的收款码,非法获取资金,使用户财产受损;二是易携带恶意代码的风险。二维码不仅可用于支付,也可用于储存恶意程序代码、非法链接等内容,真伪难以直观区分,泄露用户个人信息;三是信息单向交互的风险。二维码支付只能实现发起方或接收方的单向验证,不法分子若劫持客户与商户之间、商户与后台之间的通信网络,截获并恶意修改订单等交易信息,易造成用户资金损失;四是扫码设备安全强度低的风险。二维码支付对识别设备要求低,且这些设备一般无加密、防拆机等安全功能,容易被不法分子侵入;再次,二维码支付背后的环节多,责任主体很难明确。二维码犯罪隐蔽性强、传染性快,但电子证据获存困难,相关规定不健全,维权成本高。制作和发布的实施主体和责任承担主体难以明确锁定,增加了诉讼的不确定因素。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将来历不明、不正当行业得来的钱通过扫码支付快捷支付这个平台洗白。这种行为严重危害到了互联网环境,甚至是社会稳定。其中最大的风险在于信息泄露。如消费者在扫二维码之后,会在公众号或者APP的提示下登录,有些提示涉及填写手机号、身份证号等信息进行实名注册。这意味着消费者的微信头像、手机号、住址、姓名甚至是身份证号等重要信息都有可能被他人非法利用,造成个人隐私、个人财产和个人信用的损害。而更严重的是,不法分子可以利用APP进入个人微信朋友圈中采集你的家庭人员生活照片、孩子学校名称、家人近期出没的地址等信息,将个人家庭信息暴露出去,扩大风险。如何防范支付风险?先要做到三个警惕。
1、警惕填写重要信息。
大多数微信扫码只是需要点击关注,不用输入更多信息,在遇到要求提供个人姓名、出生日期、住址、头像信息以及身份证号等重要信息时,必须加以警惕。如果发现提及金钱、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等内容,应果断取消关注。
2、警惕不知名的公众号。
对知名度较低的微信公众号或APP服务,不要轻易尝试,谨防下载恶性扣费软件。对于馈送赠品、红包及服务的,要有警惕心理,谨防上当受骗,不要因为占小便宜而造成更大损失。
3、警惕与微信绑定的银行卡。
如果微信突然自动退出,要当心是否有了病毒,警惕银行卡是否有盗刷的可能。根据目前微信支付来说,与绑定的银行卡息息相关,操作过程也简单方便,在这个过程中再自己设置一个支付密码,要当心微信的财产安全。此外,我们可以选择使用有支付验证环节的支付方式,尤其是在大额支付时;使用一张额度不高的信用卡或余额不多的借记卡绑定所有支付账户,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在公共场所输入支付密码时也应注意遮挡,在支付时尽量少使用公共无线网络;还有,不随意扫码;看有链接的短信或邮件,安装APP时跳出来的不明文件都不要轻易点击;删除手机应用APP时,记得解除银行卡绑定;为了防止信息泄露,上网时不一定非要如实填写各类支付信息。
最后,我们在在使用二维码支付时要做到:
一看,分清收款码和付款码,了解正在进行的消费行为;
二锁,提高在线支付安全级别,使用指纹或者手势密码等更高级别的验证方式;
三不,不扫描不明二维码、不明链接,同时,对于付款码中的条形码、二维码和18位数字,一定要保存好,不能随意透露给陌生人,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四报,一旦遭遇诈骗要第一时间报警。